站務通訊:
抱歉這文寫了很久,我目的是要讓 90% 的人讀懂,所以寫了上半部後,用了良久去想要怎樣接入寫比特幣,要觸及多闊及多深,要寫多長等等,而剛巧這星期公司的事務又異常繁重,所以慢了,作為補償我趕工發佈在今年 4 月搞的 Web3 Omakase 活動的錄像,總共會分為五節發佈,已出了四節,預計明天可以出最後一節,我們是做了中文及英文字幕 (但英文真是要再修修了。。。)
一、以物易物
一開始,人類以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我摘蘋果,你捕漁,我有多餘的蘋果而想要魚,你有多餘的魚而想要蘋果,所以我們就交換,各取所需。但這裡產生兩大問題:
雙方必須同時對對方的商品有需求,否則交易無法完成。
隨著交易物品的多樣性增加,需要配對的商品組合數量會呈幾何級別上升,降低交易效率,例如當我們加入羊作為第三種的貨品,那麽就有三組交易標價,蘋果與魚,蘋果與羊,魚與羊,蘋果會有用魚及羊計算的價格,如我們加入橙作第四種貨品,就會有六組交易標價。
二、貨幣的雛形
因此,人們開始尋找一種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貨幣的雛形。最初,這些媒介包括牛、布匹、貝殼和珍珠等,後來演變成銅幣、銀幣和金幣等金屬貨幣,貨幣的生產亦被國有化,只有當權者有權生產貨幣,即法定貨幣。
某時代的某個國君,面對金幣不夠應用,就開始在金幣中加入雜質,令金幣的黃金純度開始不足,人民知道後,就將足金的金幣 (即良幣) 儲起來不用,只用有雜質的幣 (劣幣),久而久知,市場只有劣幣流通,某程度上,這是通貨膨脹的開端,亦是「劣幣驅逐良幣」說法的由來。
三、銀行的起源
人們擁有的貨幣越來越多,就需要安全的地方保管這些貨幣,所以就出現了銀行。由於不是所有存款的人會同時提款,所以銀行就會將存款借出去來賺取利息收入,這就是銀行業的起源。
然而,使用金屬貨幣依然不夠便利。人類於是開始使用紙幣,但這也帶來了通貨膨脹等問題,人類歷史上間中有一些國家因為濫發紙幣,令國內產生超級通脹,成為亡國的主因,元朝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大家亦可能對這些文章感興趣:
🎧 比特幣真義
四、金本位
至近代,國家不再以金屬作貨幣,改為發行各自的鈔票作法定貨幣,但仍是以其黃金儲備作基礎來穩定貨幣發行量及購買力,即金本位。
然後,全球各國逐步脫離這個金本位制度,純粹按自身需要來發行或收縮貨幣供應,不再受黃金儲備限制。似乎,目前已沒有國家採取金本位或其他類似制度。又然後,政府持續發行新的貨幣來發展經濟,例如大興土木搞基建,或派錢促進消費,或在像金融海嘯中拯救「大到不能倒」的機構1,令貨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