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況 update:
最近幾天飽受牙痛及腸胃問題困擾,所以沒有怎樣留意 crypto (事實上都應該沒有甚麽大事發生?對我來說只有 Curve 的被駭是我較為關注的),所以繼續聊一些 crypto 以外的話題。另外,幾天前開刀拔掉智慧齒,傷口狀況不太穩定,時好時壞,耳及喉嚨都有點不適,所以暫時未加聲音導讀。我相信日後再補回導讀,又會有另一番風味。
近年不少人想創業,我作為一個創業了 13 年的人,犯過很多錯,多到一個點,令我認為自己今天還健在真算是一個奇蹟。這文我會說一個在香港超超超想常犯的錯,而我是犯了八年才改。不過,予其說它是個錯誤的行動,不如說它是一個錯誤的思維,而錯誤的思維遠比單一個行動更有毒害。
不少人創業,是先提供開發設計及推廣服務,即做 production house 或 agency,例如幫人寫 App 寫網站,幫人做 Google Ads 或社交媒體廣告,做廣告設計等。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提供服務去換現金流,令自己在創業初期可以生存,然後就有機會開發自己的產品,成為下個 Facebook 或 Uber。
結果是他們永遠無法做到產品,然後發現自己身無分文。
Production house = 血汗工廠
因為他們只是廉價地賣出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 時間,但卻換來不確定的回報。一方面,他們要持續地 pitch 客戶,客戶最終不一定會選擇他們。尤其這些行業入場門檻太低,很多人在 production house 或 agency 打工久了,自以為建立了一些客戶人脈,就不甘打份牛工,就出來創業撬舊公司的客戶,結果大量這類服務供應商充斥市面互相爭奪一個很細的蛋糕,就只有割價競爭。
幾個人出來創業做這件事,日間花時間去 pitch,不一定成事,就算終於簽到 deal,又要晚上去砌,燃燒自己的時間去做別人的項目,這只是看起來較光鮮的血汗工廠。
Production house 並不能規模化
若你一個人能做 100 萬的合約額的 project,你要做 200 萬合約額,就要有兩個人。成本及收入是按比例上升,若作為企業去看,這不是一門能規模化的事業。但事實是比這算式更糟糕,因為你為了要多接 100 萬的合約而多聘請一個人,這人要時間上手,你要額外付時間教他,就算是有經驗的人都不是一來就能貢獻,即你有段時間是白給人工。當他能自行作出貢獻時,你卻不一定能簽到多 100 萬的合約。
莫說,這行業的拖數問題極度嚴重。
簡單結論:回報與風險是完全不合比例
而這個風險本來就是你的客戶不想承擔所以才會委托 product house 或 agency,因為他們本業可能是一個高毛利的產品,例如化妝品,因為他們有品牌價值,他們當然是將投資放在這化妝品上,宣傳推廣做網站做 app 等對他們來說是高成本低產出的事,但你卻接來做,以香港人的說法就是「豬頭骨」,何其不智也。
你看似自己做老闆,有型有款,沉醉在表面的自由,但其實是活在一個條件更惡劣的牢獄之中,爽了爽後,驀然回首,你發現你的人生都在為別人而忙,既賺不到錢,亦未能將事業做大。你賺得比打工還少錢,工時比打工時還長,但卻沒有打工能獲的福利。
這錯誤最陰毒之處
這錯誤最陰毒之處是甚麽?逝去的年華?失去的收入?都不是。
其最陰毒之處,是你以為你這樣創業終令自己走上成功創業家之路。
你一直收到客戶的業務需求,一直見客,簽 deal,辦事,收錢,這些成果令你誤以為自己走對了方向,令你泥足深陷,這才是最致命的,我因此浪費了八年。
當你做了些成績,有更多客戶找你,你為了承接更多訂單,就要聘請更多的人,而為了要養這更多的人,你又要去找更多訂單,但因為行業門檻低,蛋糕又細,你的單價只能越來越跑輸通脹,最終是就算收入多了,成本同樣多了,甚至升幅高於收入,因為人工及其他成本越來越高。這是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回想,你為何想以這方式開始創業?因為你又想自己做老闆,又想有現金流生存,這想法一開始就錯。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我認為創業就是要做大事,要 take calculated risks,你為了一開始賴以生存的現金流,而將時間用在服務客戶上,那麽為何你不待在大企業打工呢?
比特幣已開始了一場由下而上的財富革命,通過平民百姓的參與來改變由精英階級主導的財富分配規則,令社會發展得更公平均衡,這機會是歷史上絕無僅有,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情況已越來越明朗。我推動比特幣、加密貨幣及 web3 的市場教育,希望令更多人能把握這個機會並獲益於這些科技,令大家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歡迎你轉發這文章給你的朋友,並懇請你向朋友推薦本欄。
後記:
大家現在知道我與楊崑在 2017 年成立 Forbole,亦可能知我是在 2009 年加入楊崑於 2005 年創辦的 Creativeworks,Creativeworks 正正就是做 production house 兼 digital agency 性質的業務,我們有深刻的教訓。其實,楊崑一早知問題所在,我在 2009 年加入時,其實他就是希望將公司轉型為做產品,我加入時是像天使投資者的形式 (我那時還沒聽過「天使投資」這詞語),而他在我加入前已作出嘗試,有點成績但我們卻沒有繼續做大,這整個過程,又做業務發展到做產品到建團隊到轉型失敗,這箇中教訓挺精彩,電視劇橋段實在沒有誇大,日後我會再逐一詳談。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說得好,我也曾經有co-founder想接一些幫公司做blockchain的工作,為的就是穩定的收入,以養活公司,但我一口拒絕了,我跟他說:這會令我們走向別人的路,我不想做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