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G 曾一連兩篇談我對保險的看法,還預告有第三篇談我會如可選保險代理。本文會整合 IG 上的兩篇,再加上未出的第三篇。
不應被對保險業的厭惡感騎劫
大部份人對保險公司都沒甚麽好感,都覺得他們謀取暴利。這大部份人又其實都有買保險公司的股票,當是買前景又好,當是對沖自己的保費支出又好 (當然這樣想其實都有點危險)。對保險經紀,大眾的觀感就更差,甚至有人認為做保險經紀要斷六親,這應該都不用我多說了。
但,無論你對保險公司及保險經紀的觀感如何差,這不代表你就不應買保險。一些認識我較耐的朋友可能覺得我這種斤斤計較、機關算盡,自詡教人如何達到財務自由的人,應該就是會大力用數字及理性來反對人買保險,並叫人應用本來用於交保費的錢來投資 -「錢搵錢」。
這就看錯我了,這的確可能違反你對我的人設。我是呼籲大家要買保險,但不是那些投資相連保險或理財產品,甚麽富足三代、年金那類有額外儲蓄性質的理財產品就是 bullshit,我並不鼓勵大家買那些掛著保險的羊頭來賣理財的狗肉的產品,但我認為大家要買保障,例如意外危疾醫療這類。我自己而言,人壽意外危疾保險我都有買。我公司已有團體醫療,但我仍有額外買醫療保險。
買保險並不是「你 vs 保險公司」
有些人會覺得買保險是必輸的,只要看看保險公司及經紀賺多少錢就知。我並不用這個角度看,因為這不是一個「你 vs 保險公司」的零和遊戲,你不應視買保險為與保險公司對賭。買保險是在解決一個我們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就是「what if …? 」,例如,what if 我一出門就有一舊大石高空擲在我頭上?what if 我忽然有個頑疾?
一些聰明絕頂,尤其是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就會覺得保費的機會成本太大,應該襯年輕時用這些錢來作本金去投資,通過時間累積複利,這樣就可以盡快增加自己的資本,提早實現財務自由。這個想法的立論大概是 (這是非常簡化的版本):
如果有 1% 的機會會發生意外,保險會賠 $100 萬,那麽期望值就是 $ 1 萬,如果我付的保費多過 $1 萬,這就不化算,我會輸給保險公司,所以不應買保險。
上述這想法,似乎是忽視了一些數字以外的東西。意外,就是自己意料之外,計算之外。意外,例如 - 極端地說 - 意外身故,是沒有中間的,你要麽沒有這意外,要麽就是死,不會有死了10% 或死了20%, 死了就是 100% 地死。
再說,你是不能預測不幸的事在甚麽時候會真的發生。用這些錢去投資,來獲取收益,享受錢搵錢利叠利並沒有錯,但如這意外是在下一刻發生,在你未能發揮你的投資才華前,你就死了,或者至少一場意外或大病,會令你的人生的運行計劃暫停或放緩一會,而這是你不能準確預計的事。
對保險公司來說,你是數百萬個客戶的其中一個而已;但對你來說,你就是自己的全部。所以,這不是「你 vs 保險公司」,我建議大家不要覺得買保險是輸給了保險公司,因為保險公司通過其規模效應來提供了一個你不能單靠自己並用相同成本就能複製的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
不應讓保險公司賺錢?
有些朋友又會想,保險公司年年賺大錢,證明他們在賣暴利的產品,我們買它的產品是愚蠢的。我認為應該先從整個保險業看,作為一個行業它提供了有用的產品,就自然有利潤空間。
同時,因為現代保險業已發展了過百年,經歷了多個經濟週期及金融危機,行業不斷整合,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分別不會太大,我相信很少機會出現市場錯價的產品,例如若某保險公司出了一項有暴利的產品,中長期看其競爭對手應該都會推出近似的產品。就算是有市場錯價,亦似乎是對客戶有利的,例如 Covid 初期有某間保險公司自作聰明出 Covid 相關的產品,最終應該是輸到仆街。
如是者,去到客戶面前的產品,價格應該已較公平反映當中的合理經營成本及利潤,不會有違反市場法則的超額利潤空間。我意思是,應該是較少機會被保險公司當韭菜收割,因為若真的有保險公司有這樣的一種產品能割韭菜,會很快有另一家保險公司出相同功能但更便宜的產品,市場很快就會回到平衡狀態。
「窮人才應該買保險?」
驟眼從數字上看,「窮人才應該買保險?」的說法,有其合理性,這大概就是指窮人的機會成本本來就低,所以對他們來說,他們對保險公司的「贏面」更高。但我質疑這說法的一點是,除非是靠父幹,否則就算是富人就總有由窮到富的過程。我假設這裡大部份讀者都與我一樣沒有父幹,那麽如何盡力確保自己能實現由窮到富的過程?必先要避免「滅頂之災」,保險就是有這功能。
「覺得自己好黑仔先要買保險?」
另一觀點就是覺得自己好黑仔,運氣特別差,經想覺得會有不幸之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才要買保險,你覺得自己好幸運或好黑仔,同你是否真的好幸運或好黑仔,可以是不相關。而且,過去的運氣亦不代表未來。保險這產品的存在,正正是因為人類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運氣值,而運氣是不確定的。
特別聊聊香港的醫療保險
香港是公營醫療嚴重不足,私營醫療就賺到盤滿鉢滿,我不知道其他地區是怎樣,但我就覺得香港的醫療制度是非常畸形。大家工作然後納稅養政府,但政府執行的現行制度卻嚴重扭曲資源分配,例如納稅人用天價去資助最優秀的學生讀醫科,但不少這些醫科生在公營醫療體系做一段時間建立名聲及經驗,就轉去私營醫療賺大錢,令公營醫療人才流失,然後,又因為人口老化及貧窮化,社會對公營醫療需求越來越大,這是其中一個惡性循環。
但更糟糕的是,我們還面對另一個惡性循環。保險公司競爭越趨激烈,產品保障越來越強,大家常聽到一些甚麽保額幾千萬的醫療 (這其實只是綽頭,如有病要醫幾千萬,你可能想死了就算),這又會吸引越來越多人買醫療保險,而因為越來越多人有醫療保險保障,私營醫療服務機構當然會瘋狂起價,令醫療費用越來越高,即公營醫療服務倒退的同時 ,私營醫療收費卻狂颷。你沒有買醫保,卻要跟有買醫保的人付同樣的瘋漲後的醫療費用,這無理的惡性循環卻是大家要面對的現實,所以醫保是被逼要買的。
我會如何選保險顧問?
這部份我拖了良久,因為我的 IG 其實都有不少保險理財顧問,可能會得罪人。既然現在我用 Substack,又無理由再因擔心少部份讀者的反應而不分享可能對大部份讀者有用的看法。記住,我這看法只是我非常個人的看法,一點都不客觀。我選保險顧問的標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