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香港經濟差過 03 年?你太年輕了 ... ...
Threads 上看到不少香港人覺得現在的香港經濟差過 03 年,我就發了 posts 解釋為何不是,而我都挺相信自己有資格說這句,雖然一些讀者應該已讀過這些,但因為都有新讀者,我不妨在這裡整理一次這些短 post。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種認知偏差就是近因偏差 recency bias:
近因偏差是一種認知偏差,傾向於重視近期事件而非歷史事件。作為一種記憶偏差,近因偏差「對最近的事件賦予更大的重要性」
「鬥慘」令我們可以推卸責任
同時,市民大眾普遍有「鬥慘」的心態,因為這樣可以推卸責任 :「不是我不夠努力,不是我能力不足,是時代不同,現在比以前慘很多,如何努力都沒用。」你會發現每一代人,普遍都會說自己成長的時代更慘,因為這樣說的話,如果自己成功,就可以說是因為自己出眾,所以在惡劣環境下都能成功;如果自己失敗,就可以歸咎於時勢,總之成功就是自己叻,失敗就是時勢問題,無論如何都不是自己有問題。
我知這樣說又是很難入耳,如果在 Threads 上寫肯定會被批鬥,但既然是這裡的讀者,我相信與這些市民大眾會不一樣。各位一定要克服這些認知偏差。
若說我今天的一小丁點成績,是有一小丁點與運氣不相關的話,有可能就是我較一般人更能夠認清自己都有這些認知偏差 (還有很多認知偏差,例如倖存者偏差 (Steve Jobs 李嘉誠都是 5am 起床,所以 5am 起床是成功條件之一)、錨定偏差 (看過昨天 $98K 的 BTC,就覺得今天 $105K 的 BTC 貴)、確認偏差 (我相信現在是牛市,所以老美空襲是確認見底) 等),然後去克服它們。
近因偏差讓我們傾向認為最近的事比過去的事更重要。這是人之常情,加上「鬥慘」可以推卸責任,就更容易讓人放大當下的困難,忽略歷史數據的客觀比較,總是覺得自己身處的時代比以前慘。事實上,用任何指標看 2003 年的香港,經濟數據和社會氛圍都遠比現在艱難。
現在的慘況遠不及 2003 年
2003 年香港的仆街經濟,是已經歷了 1998 亞洲金融風暴及股災,再到 2001 年科網泡沬爆破後的第三大打擊,前後已經歷了五年多的經濟衰退,通縮,全港深度負資產,高失業率,最高時應該是金融風暴期間接近 10%,到沙士期間失業率仍然高達 6-7%,我仍記得自己是戴著口罩面試 KPMG 的工作 (最後沒有獲取錄),當時畢業往往等於失業。回想那時期的暑假,公司提供的實習機會大都是無人工,學生都要爭著做,因為想拿經驗寫在 CV 上,政府更要補貼僱主提供實習機會。
那五年多老董治下的黑暗時代,十個人裡可能有一個失業,我父親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本地最大或第二大的私人僱主—香港電訊連年裁員的背景下失業,還剛換樓,當時我兩兄弟還沒畢業,家中經濟壓力巨大。樓市更慘,我父親於 95 年 145萬一手問大哥誠買的嘉湖山莊,其實已不是在高點進場,在 1997 曾見過 300 萬的顛價 (以當時計),到 2003 年卻跌到七字頭,全港樓價普遍跌了七八成。負資產問題嚴重,每週都有因欠債燒炭或跳樓的新聞,聽得人麻木了 (大家聽黃子華 2003 年的棟篤笑《冇炭用》就可以略為感受一下當時情況)。
那時候的絕望是真實體感,沒有人敢期望有任何轉機。我當時找畢業工作都是嘗試找月薪5500 元,每週工作六天的陳李張黃何本地 CPA。
現在的年輕人事後地回看,就說當時有大好機會,這是典型的謬誤,因為當我們正值在經過五年衰退通縮後的沙士疫情間,我們當時並不會知道沙士何時完結,不會知道中央出 CEPA,自由行,不會知道人民幣匯改,不會知道董建華「腳痛下台」等事,這只是我們現在事後回看才知的。你真是要比較,就要用同樣未知的角度去切身處地去思考,而不是被一眾認知偏差扭曲邏輯判斷。
相比之下,現在的經濟是差,但整體港人面對的困難與 2003 年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今天的年輕人可以隨便裸辭、揀工,整頓職場,當時根本沒有多少人會這樣想,大家都是要盡快在畢業前找到工作,最後的學期結束後就盡快上班,有誰會想先去幾個月旅行再算?是不會有這概念,因為口袋根本沒錢,就算暫時不用養老豆老母,但絕多數人都是要畢業後自己搞定生活,不會夠膽無業數月的,而一旦不是一畢業找工,又會怕之後只會更難找,因為又有另一批海外畢業生回港找工作,亦沒可能這麽容易就說去英國日本移民移居。
今天年輕人說環境差所以「躺平」,這正正反映了現在不比 2003 年差 - 當時的我們根本不敢「躺平」,事實上根本沒有「躺平」這詞彙。沒有工作沒有收入,誰養我?「躺平」一詞的出現,正正是代表了整體生活水準已大幅提升,反映多了很多父母有能力可以在子女畢業後繼續養他們,只是你認為這些都是必然的。
若你真是認為現在比 2003 年差,你可能要再歷練歷練了。
結語
寫了一大堆字來教訓大家,是因為我覺得性格及思考能改變命運,這亦是我寫作的原因,我看不過眼,就會寫出來,就算這會得罪各位。簡單幾點直白總結:
從各種經濟及生活指標看,現在的香港都較 2003 年時好,若你不是這樣認為,是你太年輕 (不一定指實際年齡)。
說現在較 2003 年時好,並不是說現在是好,如果你連這點都未搞清,你就要鍛鍊一下邏輯思考。
不要因為某些既定的政治立場,而令自己失去邏輯思考的能力。
永遠歸究時勢及出身,不檢討自己,被動地跟著別人的拍子起舞,沒有先見之明,沒有過人的努力,既不肯節儉,又不肯投資自己,你就永遠只會是 80/20 中的 80% 那一邊,無論你活在什麽年代都一樣,十年後,你又會說 2035 年比 2025 年差。
我不會說自己窮,因為我讀屯門屋邨學校長大,比我窮的大有人在,身邊的都是住友愛安定大興山景這些公屋的朋友,我們一家四口住 300 呎單幢私人樓 (名為金邦大廈,在屯門),根本是十個都未必有一個的例子 (我日後要幫屋企還債就是後話了),我老豆低人工但又不夠低申請公屋居屋,換完樓 50 歲未夠又失業又負資產還有兩件未中學畢業的化骨龍,這種夾心階層的環境亦塑造了今天的我。
各位,我沒有甜言蜜語,只有血淋淋的現實,這世界目前就是一個零和遊戲,發奮圖強吧!
投資有風險,加密貨幣更有不少機會全輸,本人的內容只是知識及經驗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各位自行決定及承擔風險。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用或有趣,歡迎你轉發給你的朋友並推薦本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