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初創支援計劃的建議
作為香港的創業者,我有責任對支援初創的機構提出看法及建議。我明白各方的團隊只是「打份工」,有很多事情非現行體制所能輕易改變,所以我並非針對個別機構,只希望我的意見對不同性
感謝各方尤其是香港科學園團隊在過程中的悉心安排,考慮我們不羈的個性及有限的專注力,我們決定暫緩加入香港科學園的孵化計劃,希望科學園的資源能協助更多香港創業家實現理想,更希望已加入計劃的初創戰友不忘初衷,專注地為用戶創造價值。
作為香港的創業者,我有責任對支援初創的機構提出看法及建議。我明白各方的團隊只是「打份工」,有很多事情非現行體制所能輕易改變,所以我並非針對個別機構,只希望我的意見對不同性質的初創支援機構都有啟發。
初創支援要以初創為本,流程不應先假設初創是本惡,例如不應先假設他們會偷懶,不應先假設他們會鑽漏洞。機構有責任善用納稅人的錢,但我深信納稅人不希望看到初創發展會被過多的形式程序所拖慢,因為這只會徒增損耗。基於初創本惡的思維誤區而設計的僵化及臃腫的流程,對分秒必爭、本應騰飛的初創來說,就像巨石一樣壓在身上,這亦是我們暫緩加入的原因。我局部抽幾點來說明並提出改善方法:
資助分期發放乃合理,但第一期應該在計劃開始就要給,而不是在幾個月甚至半年後才發放。每一元的資助,待在政府機構的口袋多一天就是浪費多一天,早一天給初創就能產生多一天的價值,而價值是有累計及蝴蝶效應的,例如初創或許因此就能多創造一個實習職位,這個實習生實習完後可能會令她畢業後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決定加入其他初創公司,甚至自己去創業。半年的差距,在初創世界可以是十年光陰。
費用報銷亦應採預批預發放的方式,再後補證明資料,減省初創公司的精神負擔。
初創最貴的是時間,浪費初創時間的無益之事,可免則免。如有必需的程序,應以先開始再後補的方式進行,令初創能盡快享用所需要的支援,並減少資源的閒置。
初創 24/7 地自由運作,並不是因為每個人都每週工作 100 小時,而是因應能量水平來工作,能量高、靈感強時就狂衝,偶爾腦閉塞就休息一下,所以 24/7 辦公室非常重要。
初創不用華麗的辦公室,而是要 24/7 及地點方便,尤其若支援機構是希望凝聚到一個社群,就要吸引他們回辦公室,若每人每天需要額外用一小時在交通上,三人團隊一年將浪費 1,095 個工時,想像他們是 20 歲時的 Mark Zuckerberg,Chris Huges 及 Dustin Moskovitz,他們的 1,095 個小時該值何價?
若計劃設租金資助的部份,就不要設過多限制。資助只能租園區辦公室是合理的;但租金資助,用於三個工位有凸,四個工位又不夠,何苦?另外,既然計劃提供工位,為何只能讓全職員工使用?為何兼職同事不能用?為何他們只能用 hotdesk?又為何 hotdesk 要初創另外付錢而不能在租金資助抵扣?都是已出之物,辦公室已在,為何不借此鼓勵初創招聘更多學生作兼職,創造更多青年工作機會?我實在想不通這些制度,除了阻礙初創發展,能有甚麽建設性的效果。
毋須再用「人員比例要有過半數 R&D 」之類的形式來把關,這樣做沒有意義。創始人團隊,誰會沒有做 R&D?這類形式規條,只會令初創要花額外時間去應付,而支援機構又要再浪費額外的人力物力去處理。(題外話,這第 7 點是我決定不加入計劃的導火線,但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們不加入科學園的孵化計劃,只是基於自身對初創的信念及衡量成本效益後的決定。我們希望將全部精力用於創造價值,而繁瑣的程序將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
希望科學園繼續努力支援香港新生代創業者,將資源用在比我們更早期的初創上,助他們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