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下文作者,我只是轉載已故曹仁超先生的好文章)
心理學家認為,能否成為億萬富翁同本身性格有關,這些人的性格幫助自己製造更多機遇。當機會出現時,他們立即採取行動,而非優柔寡斷。
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利率由6.5釐降至0.25釐,引發資金尋找‘回報’潮。最先上升是債務然後高息股,最後是房地產。由利率回落推動的資產升值潮1982年曾出現過、1989年亦出現過、然後是1995年及2003年,相信2009年亦不例外。過去幾次資產上升潮壽命長達5年,最後以泡沫爆破結束例如1987年股災、1994年墨西哥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2007年次貸危機。這次又如何?
投資市場已變 Traders market
近年投資市場早已不是投資者的市場而是Traders market。無論股市或金市、匯市或樓價都不斷波動,個別二線股炒賣情況更為嚴重。
兩年期債券跌至0.441釐,是政府自1974年9月開始拍賣兩年期債券以來最低,一個月期只有0.065釐、CPI(不包括食物及能)以年率計只上升0.9%。我們早已進入低利率、低通脹、低GDP增長率、高失業率時代。6月至今人民幣升值2%,歐羅之父蒙代爾(在西安)認為人民幣如大幅升值,對中國經濟是災難,對美國改善貿赤則毫無幫助。
巴菲特今年80歲,仍十分健康兼思考敏捷,證明漢堡包加可口可樂乃長壽食品(?!)。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父親是股票經紀。畢非德從小對賺錢十分感興趣,14歲已賺夠錢買入40畝土地用作收租。在父親要求下考入賓州大學,讀了兩年便轉到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畢業後其父認為他學歷仍不夠,為他報讀哥倫比亞大學,但巴菲特拒絕。在父親壓力下,巴菲特勉強上學,並跟隨格雷罕姆(Benjamin Graham)學股票分析。畢業後格雷罕姆拒絕聘用巴菲特,認為他不宜在華爾街發展。巴菲特只有返回奧瑪哈,在父親的證券公司做事並結婚。
其後格雷罕姆改變看法,介紹巴菲特到紐約證券公司工作,巴菲特開始利用價值投資法找尋公司內在價值。與老師最大不同的是,巴菲特同時留意公司管理層及公司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巴菲特是世上少數透過投資發達的人(其餘發達者都是透過自己的企業或繼承上一代遺產)。他的成功是否一如Value Trust的Bill Millert、富達麥哲倫基金的林奇,又或已故的鄧普頓爵士,只是適逢其會?例如1950年到1990年的日本,或1967年到1997年的香港亦製造大量超級富豪。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再看看2008年巴郡的業績,證明事前並沒有做好避險工作,2009年表現亦不見得特別出色。例如他大量投資的可口可樂或華盛頓郵報甚至美國運通銀行,表現皆遜大市。
所謂往日真理,在瞬息萬變的今天都已變成廢話。例如‘買入後持有,做長線投資’,如各位在2007年10月這樣做,便不知何日返家鄉。‘瞭解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又是另一廢話。投資者在股市高潮時往往高估自己這方面能力,在股市低潮又怕得要死。
至於‘分散投資’?在2008年無論你如何分散投資,結果都是虧損,因股票、商品、債券、地產皆難逃一跌!‘看好中長線’。我老曹可列出大量本港藍籌股價自1997年8月至今除波幅外便是下跌。任何行業或企業一旦見頂,便是離開的日子,而非‘坐困愁城’。做投資毋須‘有情有義’。
機會運氣也可自己製造
2009年香港擁有100萬美元財富人口上升1.04倍,亦只有7.6萬人,佔總人口1%;成為億萬富翁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在美國擁有1000萬美元以上財富者90%來自普通家庭,大部分是白手興家。有人希望中‘六合彩’;在美國每年最少有8名以上中百萬美元大獎,最終有7個退回起點,中‘千萬美元’大獎者情況更差,平均8年內打回原型,最後生活水平較他中頭獎前更差。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魏斯曼研究所得結論:能否成為億萬富翁同本身性格有關,這些人的性格幫助自己製造更多機遇。當機會出現時,他們立即採取行動,而非優柔寡斷。他們做人態度和行為幫助他們逢凶化吉,原來運氣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大部分億萬富翁都有早期失敗經驗,透過失敗經歷反而令他們人格上更成熟、往後日子不但更專注與堅持,同時保持頭腦清醒、奮發向前,最後獲得成功。得意外之財者因缺乏這種性格,往往出現財來財去而守不住。
例如一般打工仔很計較物業管理費,認為愈少愈好。他們擁有的物業因為缺乏管理五年、十年後已破破爛爛。有錢人相反,他們的住宅因管理良好,50年過去反而大幅升值。一般人常犯錯誤:‘小錢精明、大錢糊塗’。
一般打工仔喜歡到大企業做事,認為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富翁在未發達之前,如果不是自己經營小公司便是到小公司去打工,隨著公司壯大而壯大。愛冒險性格令他們富有,太保守性格令打工仔變得平庸。打工仔命運十分似‘牛’。辛苦一生後換回被宰掉收場。富人性格是建立自己事業,找別人去為自己工作,自己只做決定。找人為自己賺錢性格亦是發達必需。不做老闆,只靠投資發達者只有畢非德。
打工仔喜歡儲錢認為風險小,結果被通脹吃掉。富人喜歡借錢,用別人的錢去賺錢。錢賺錢自然愈越愈多。
打工仔性格人云亦云、富人卻堅持己見。打工仔有羊群心態、富人都擁有野狼性格。打工仔希望45歲前退休結果不成功、富人只要一息尚存仍要努力賺銀;永不言休。
不同性格最後決定你是富人、窮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不是社會制度出了問題,而是人的性格。例如散戶只關心短期市況波動而不分析中、長期趨勢。往往贏了眼前、輸掉將來。富人從中、長線角度考慮問題,吃了眼前虧,在中、長期卻賺大錢。
賭仔姓賴。小投資者每次輸錢後都只怪責別人而非檢討自己。富人每次面對虧損都從中吸收經驗,以免再犯。心態不同最後分出成功與失敗。
比特幣已開始了一場由下而上的財富革命,通過平民百姓的參與來改變由精英階級主導的財富分配規則,令社會發展得更公平均衡,這機會是歷史上絕無僅有,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情況已越來越明朗。Mclarentee 推動比特幣、加密貨幣及 web3 的市場教育,希望令更多人能把握這個機會並獲益於這些科技,令大家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歡迎你轉發這文章給你的朋友,並懇請你向朋友推薦本欄。
Apple當年首次升破$100,然後一個唔識Apple嘅人講Apple歷史
容許我也借位懷舊一下,同樣是2007年,輾轉讀到一篇奇文,幾乎由第一句錯到最後一句,從此令我對一些「名家」的一些觀點長持保留心態: https://www.facebook.com/184403906609/posts/10153290078266610/